從文學看大國民時代

| More
Posted on
除了阿公阿嬤那輩的人,排練場上的演員沒一個經歷過1945,
更不用說去疑惑著我們是「台籍日本兵」還是「日籍臺灣兵」
於此,劇團特別邀請大家先從閱讀進入大國民時代,
由編劇施如芳、導演王榮裕,
及擅長書寫日本時代臺灣人生活的知名作家陳柔縉,
推薦精彩書籍,和您一起重新認識早年臺灣。

【從文學看大國民時代】
推薦人:施如芳/《大國民進行曲》編劇
1. 陳柔縉(2005),台灣西洋文明初體驗,麥田出版社 
2. 蔡慧玉編著,吳玲青整理(2008),走過兩個時代的人——臺籍日本兵,中央研究院出版
3. 周婉窈(2003),海行兮的年代,允晨文化
4. 晏山農(2009),島嶼浮光——我的庶民記憶,允晨出版社


【最土味的大國民紀實】
推薦人:王榮裕/《大國民進行曲》導演
1. 龍應台(2010),大江大海一九四九,天下雜誌 
2. 邱武德(2010),金光啟示錄,發言權 
3. 蔡錦堂(2006),戰爭體制下的台灣,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(外交部) 
4. 張超英口述,陳柔縉執筆(2006),宮前町九十番地,時報出版
5. 中國現代文學館編(2009),吳濁流代表作:亞細亞的孤兒,華夏出版社 
6. 吳濁流(1996),台灣連翹——台灣的歷史見證,前衛 
7. 程佳惠(2004),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——1935年魅力台灣SHOW,遠流


【聽、說、體會老臺灣】
推薦人:陳柔縉/2006開卷好書獎得主,知名作家
1. 東方白(2001),真與美(一)幼年篇 童年篇 少年篇,前衛
2. 國史館台灣文獻館(2006),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,國史館台灣文獻館
3. 林玉茹、王泰升、曾品滄、 吳美慧、吳俊瑩(2008),代書筆、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,遠流

推薦語:
真與美(一)
自十九世紀後期開始,大稻埕就是台灣人文明的火車頭,那裡既是台北與國際接觸的最前站,也是商販密集所在。富貴風流多,大稻埕的文化與時尚,具領風騷。作者東方白出身此地,又生於一九三八年,是一個還看過刺繡莊的大稻埕之子。回憶起大稻埕,其文字的步調活潑、表情豐富,夾在其中的台語一點兒也不尷尬,妙趣橫生。要探索大稻埕,此書彷如著名文學家親身在地導覽,讀來大呼過癮。未讀過這本回憶錄,最好不要說你去過大稻埕。

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 
本書的形式看起來很簡單,不過就是把同樣的問題,訪問了十一位老前輩,以問答呈現而已。但受訪者是平常很容易被忽略的縣市鄉鎮的基層公務員,又橫跨日治後期與國府時代,由他們來比較兩個時代的政府,角度特別。低階公務員憶往,沒有虛偽或粉飾的動機,答題樸素,加上許多回答與主流敘述不同,更值得傾聽。

代書筆、商人風 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
近年來,觀看台灣歷史的角度愈來愈寬闊,社會生活演變受到極大重視。非功成名就的庶民,其生活經驗也值得記錄與探究。本書為台南善化百歲老人孫江淮的訪問紀錄,孫老先生把他生活的各個面相都說盡了。當過代書,所以能說法制變化;做過生意,能說鄉鎮社會百態,也能說戰爭時的商業運作;愛玩,所以能說日本時代的娛樂。本書面向豐富,主人翁又出身台南縣,堪稱百年台南縣生活史的經典。

1 則留言:

家亦 提到...

因為宣傳的需要

我上了市圖總館找了一些台灣1945的資料

雖然資料有限

但驚喜地有看到一些談台灣1945的一些片段

當然,除了台灣1945這個統治權轉讓關鍵期

實在是距1947/2/27發生的台灣大流血事件

中間不過才1年多的時間

我翻了一些書都有談到這段連結1945到228之間的政、社、經的變化

其中一本書名不太記得

《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》(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)
台灣史鑑?(共三本)
秘錄:終戰前後的台灣(文英堂出版)

我覺得讓我有碰觸到台灣當下時代轉變的巨變因緣與箇中玄秘

總歸起來(按林衡道推敲)

陳儀畢竟不是個厲害的政治咖

台灣終戰後就沒能在第一時間趕緊讓社會常態化(可能是因為猜忌日人跟台人)

加上國共鬥得凶、物資需索極苛

台灣這裡原本終戰後的百廢待舉更形惡化

台灣民心自然浮動

但228爆發點極有可能經過幕後(軍統、CC派?)的惡意煽風點火

就是要趁機跟陳儀派與其他利益團體搞鬥爭

什麼台共、本省人獨立、外省惡鬥云云...

都只是平白無故抹去許多性命的冤魂

遠在天邊的白目老蔣根本無法細查

氣得我大罵

什麼軍統、CC派

都給我進無底修羅獄懺悔吧...

張貼留言